大胆展现“中国式”浪漫和实力,北京冬奥运是这样,我们纺织力量也是这样!
2022-02-14 15:54:39
来源:中国纺织报

  北京2022年冬奥会在举世瞩目中,给人们带来接连惊喜。从开幕式到领奖台,从赛场到冬奥村,到处都彰显着我国纺织行业科技、时尚、绿色发展的最新成果,让人感叹,令人振奋。现在,就让我们细数冬奥会上的纺织时尚和“黑科技”,领略纺织行业为冬奥助力的高光时刻。

  火炬飘带和颁奖花束

  “织”出新意

  奥运火炬是历届奥运会中备受关注的元素之一,本届冬奥会火炬“飞扬”一经亮相就吸睛无数。东华大学教授、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孙以泽团队作为火炬重要部分外飘带(外壳)的关键制造技术提供方,道出了“小”火炬背后蕴藏的“大”学问。

  

  孙以泽用“高新材料、高新装备、高端制造”,概括表达了火炬艺术设计与科技创新的完美碰撞。火炬“飞扬”的外飘带造型非常特殊,是一个高维曲面体,对于工程化制造来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异型结构件。2020年8月,火炬总体的承担方上海石化找到在自动编织装备领域具有近20年经验的孙以泽,寻求如何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将火炬外飘带艺术造型高精度呈现出来。

  孙以泽说,要把手工泥塑火炬作品转化为数字化制造、可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并且用高科技碳纤维复合材料编织成型,首先要突破数学建模难关。只有数学建模才能高精度地生动还原作品的艺术设计,使自动化数字制造成为可能。为此,他率领团队数次与中央美院的火炬外形设计师团队、冬奥会组委相关工作人员等反复探讨、修改、打磨。在江苏淮安的生产车间里,一台足有8米直径的环形设备正在高速运转着,成千上百根黑色丝束在交织穿梭,乍一看就像是在“织毛衣”,只需数分钟,便能“织”出一件精确到克的火炬外衣。孙以泽介绍,火炬外飘带是变径、变曲率的,曲面厚薄也不一致,传统制造工艺无法实现。他透露,这台巨大的环型设备就是“织”火炬外衣的“秘密武器”,由东华大学独家研制、世界首创的大尺寸异性结构件三维高精度球面立体编织机,该系列编织机可编织飞机、高铁等大尺寸结构承力件,也可编织螺旋桨、无人机、火炬外飘带等精密异形结构件。

  为了让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工业生产中立体还原外飘带的柔美飘逸,孙以泽带领团队发明了“偏心”编织的方法,解决了大曲率、变密度编织难题;原创了双机器人协同夹持芯模控制算法,保证大尺寸异形结构件编织在复杂受力状态下的动力学性能最优;研发了单纱张力全流程数字化调控技术,实现了恒张力精确编织;研发了高维曲面自动打磨的技能作业机器人系统。实现了火炬外飘带的三维自动化立体编织和自动化打磨,项目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奥运会颁奖仪式上也有纺织品的高光呈现。当获奖运动员获颁奖牌时,色泽鲜艳、造型生动的颁奖花束也映入人们眼帘,而这却不是普通的鲜花花束。此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共需使用1251个花束。为体现绿色奥运,本届冬奥会的花束进行了大胆创新,采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派绒线编结技艺”手工制作而成,由“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传承单位恒源祥集团提供。参与钩编的人员来自困难家庭和残疾人群体。绒线花束寓意温暖和“永不凋谢”,既保留了奥运颁奖仪式中花束的形制,又践行了绿色的办奥理念。

  服饰设计

  饱含国风特色和文化自信

  2月7日,花样滑冰团体赛决赛双人自由滑决赛中,中国选手彭程、金杨表演的《夜宴》,展现了一幅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彭程的比赛服装灵感来源于水墨山水元素,运用了传统的扎染工艺来体现水墨渐变的感觉,同时融入非遗文化进行装饰。比赛服装上的苏绣牡丹,采用平针、散套、交叉针,运用蚕丝线、银线,由粗到细,由深到浅,精致非常,与比赛的音乐和动作编排相得益彰。这件比赛服上的苏绣元素出自镇湖街道姚琴华刺绣艺术馆团队。姚琴华介绍,在比赛服上运用苏绣进行装饰,成品既要保证运动员大幅度运动自如,又要增强服装的艺术表现力。比赛服装采用的是高弹性面料,并且很多都是网状的,绣制难度与时间都极大增加。两年来,姚琴华团队做了大量的创新,尝试不同的针法、丝线,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为国家队备战北京冬奥会提供了保障。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入场仪式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体育健儿身着礼仪服饰“开门红”闪耀登场,展现了寓意吉祥的中国风采,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此次中国代表团的开幕式入场礼服主题为“中国风采”,由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尤珈团队设计,迪尚集团合作制造。礼服由羊绒面料制成,内层有保暖的羽绒,纽扣和袖子上都有“China”字样,举手投足之间体现中国制造之美。

  “中国风采”设计方案,以传达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为目标,结合开幕式的时间、空间、气候等因素,自然地与中国春节吉祥喜庆的气氛相结合,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相呼应,融实用、美观于一体,传统文化与奥运相辉映,传递中国特色。

  “中国风采”服装形制以简约为主,中式服装元素结合西式服装剪裁方法,整体兼具东方文化韵味与结构科学美感,展现运动员的健康体态。在整体搭配中,女运动员服装采用红色大衣搭配白色高筒靴,突出柔美婉约、优雅知性的形象;男运动员服装采用时尚米白色大衣配白色西裤、短靴,表现时尚儒雅、青春勃发的气质。男女运动员均搭配时尚保暖的围巾、帽子和手套,其中围巾以自由佩戴方式设计,可展现不同时尚风格。围巾以国旗红和国旗黄为主色,以隶书、楷书、行书三种书法字体织出的“中国”二字,尽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平衡与韵律之美。

  中国代表团运动员穿戴的御寒“三件套”,内搭的红色毛衣,佩戴的针织帽子、围巾和官员黑色毛衣所用纱线,均来自于宁波康赛妮集团有限公司,佩戴的红色针织毛线帽来自南京海尔曼斯集团有限公司制造。

  此外,英国代表团的入场礼服英伦风大衣也来自中国制造。2021年年初,陕西安康益成服饰有限公司接到英国品牌“Ben sherman”的服装订单,需要为北京冬奥会英国国家队设计生产一批大衣。考虑到英国冬季的气候条件与雨雪天的特殊情,保暖、防水、防风是重要指标,结合品牌时尚大方的设计理念,经过近半年时间与品牌方反复探讨、打样修改,终于在2021年7月份投入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公司克服面料厚重、工艺要求复杂等技术难题,257件英国国家队冬奥会队服按期交付并验收成功,其生产技术水平深获品牌方的认可。

  冬奥会上,纺织服装企业通过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品牌”的创造性力量。由山东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的冬奥会颁奖服装,“以剪纸为媒、会世界之友”,将剪纸这种镂空艺术利用现代纺织科技新手段使其巧妙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既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又展现了科技创新成果。

  高科技竞技服

  助力决胜0.01秒

  2月5日,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队接力赛打响,中国短道速滑队获得中国队首枚金牌。赛场上除了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以外,其他因素对比赛成绩的影响也不可忽略,服装就是其中之一。北京服装学院刘莉教授带领研发团队打破了中国冬季运动比赛服依赖进口的状态,实现了超世界水平的“中国造”。

 

  2019年,北京服装学院作为牵头单位获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应运而生。刘莉的团队为400多名国家运动员进行了三维测量,追踪运动员的动作,细化研究运动员的皮肤伸展规律,进而精细化设计比赛服的结构,最大程度符合运动员的动作规律。例如,中国速度滑冰队运动员高亭宇的赛服制作,从模型入手到面料制造,曾经对比过56种服装结构,并筛选出最适合中国运动员技战术特点的比赛服结构,经风洞测试将阻力下降超10%。

 

  据刘莉教授介绍,赛服的研制背后有赖于强大的科技助力。国家体育总局在2020年建成两大两小体育风洞,对冬季运动项目的每支队伍都进行了运动姿态的科学化评价与矫正。冬奥赛服所用的所有面料和设计都要提前进行风洞测试,服装减阻可以直接影响比赛成绩,速度提高0.01秒都可能形成关键突破。在风洞里吹过900个小时,110件不同款式,逐步确定各速度类项目的比赛服减阻设计。

 

  此外,刘莉团队还为雪上项目设计了“堡垒”综合保暖装备,针对女性运动员的户外加热坐垫、保持体能的加热T恤、加热马甲,针对钢架雪车项目方便穿脱的“快拆热裤”,都是立足冬季训练的专项开发。为保存实力,降低“非战斗”减员,科研项目组为每一个高山运动员配备了护具和背甲,使用吸能缓释材料设计成柱状阵列抗冲击结构,运用3D打印实现体型定制,兼顾减阻和防护作用。目前项目组研发的面料性能已经超越了海外采购产品的技术,既防切割,又柔软可穿。

  赛事保障展现

  纺织业强大支撑力

  为全力配合和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赛事服务保障和疫情防控工作,纺织行业积极行动起来,圆满完成数量巨大、品种繁多的各类运动员服装、冬奥会制服乃至冬奥村所用床品、防疫口罩等,显示了我国纺织业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配套、加工生产与设计能力。

  

  在本届北京冬奥会严格防控疫情的形势下,功能完备、设计时尚、造型独特的防护口罩也成为现场一道独特风景。这款冬奥会定制版纳纤膜防护口罩是愉悦家纺与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孙雪飞团队合作设计研发,用于运动员在领奖时使用。口罩采用“纳纤膜柳叶型立体防护口罩”样式,在设计元素和颜色运用上,充分将中国的吉祥、和乐及美好祝愿寓意的纹样进行了衍生和重绘,完成了“汉风祥云”和“喜上梢头”两个系列,每个系列运用了中国红、冰雪白等中国色进行了渐变重构,搭配了寓意吉祥的祥云纹与动态线条,手掌大小的口罩浓缩了吉祥喜庆的美好寓意。

  在北京冬奥村、延庆冬奥村和张家口冬奥村,冬奥会志愿者及工作人员全面启用由北服设计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具有防护功能的工作服”。该系列设计突出职业属性、功能需求,兼具隔离防疫属性。

  开幕式的观众礼包中,由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为出席开幕式的核心区嘉宾设计制作的“青铜纹提花羊绒毯”,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与华夏文明的精髓。四平交织加厚纯山羊绒盖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青铜器装饰纹样,环环相扣,回转不停。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双奥”赞助商,恒源祥集团还为国际奥委会提供了大衣、西服、西裤、半裙、衬衫、毛衣、羊绒围巾、羊绒帽、领带、丝巾、皮带、包、冬奥村的家用纺织品等,品类共计4369件服饰装备。

  践行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上海嘉麟杰集团公司,在冬奥服装面料开发环节,凭借再生纱线与安踏公司签订供货协议,成为冬奥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志愿者等制服面料供应商。同时,还提供了志愿者运动手套、帽子以及相关国际奥组委、中国代表团和国家队长袖针织衫保暖针织面料,保暖性能是市场上同类产品的2倍,兼具抗起球、抗静电、轻薄透气、弹力大等特性,让穿着者更舒适。

  江苏阳光集团为国家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设计制作了商务西服套装系列。在西服套装的面料研发方面,设计团队充分考虑到冬季的气候特点和运动员的保暖需求,采用素有“纤维的钻石”之称的山羊绒作为纺织原料,通过澳大利亚超细羊毛、内蒙古优质白山羊绒、PTT弹性纤维和聚酯纤维的混纺,运用纱线颜色和织纹的精心配搭,再经过特殊纺纱工艺精心制作,打造出具有抗静电功能的两款羊绒面料,打造“温度”与“风度”有效平衡的穿着体验。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以及安保民警防寒服装中的保暖“内芯”由江苏康大无纺有限公司制造。该公司参与过多项保暖絮片技术标准的制定,此次研制的北京冬奥制服专用保暖材料——多维蓄热保暖絮片,以其瞬间升温、长效蓄热、轻薄舒适、吸汗透气的优异性能,成为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志愿者赛时制服和安保民警防寒衣等服装的唯一供应商。据悉,该多维蓄热保暖絮片70%采用了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的多种功能性涤纶短纤维,30%采用了恒天中纤纺化无锡有限公司与上海安凸阻燃纤维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功能性锦纶短纤维混合研制成的。这些多功能性短纤维可以吸收转换光能和人体的热能并能够实现长时间蓄热,同时短纤维的质轻、柔软、回弹好和吸湿性好的特点提高了保暖絮片的舒适性。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本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的原创内容,但请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信息,发邮件至db123@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近期热点
2021-01-04
来源:服装数据
2021-01-04
来源:财政部网站